小血管大问题,脑梗死防治常见误区!远东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双彦教授坐客新闻广播FM94.6《健康来了》栏目
1年前
在我国,每12秒钟就有1位中风新发患者,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中风。而且,脑卒中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。因此,中风的早防早治非常重要,很多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、有效的治疗致残致死,导致不可逆转的危害和终身的遗憾。
4月4日,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、神经内科主任(原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主任)张双彦教授,坐客黑龙江新闻广播FM94.6《健康来了》栏目,以讲解脑梗正确治疗方法,远离生活误区为主题。进一步加强听众对中风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正确认知,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,减少或控制疾病发生。
张双彦教授表示,我们老百姓经常说眼歪嘴斜,手酸腿瘸,俗称中风。其实中风就是我们现在各大医院随处可见的“卒中”。脑卒中起病急,发病率高,复发率高,致残率和病死率都高,是拥有四高特点的慢性病,老年病。
误区一 不把疾病当回事
很多患者早期感觉不适 ,但并不看医生,即使看了医生明确诊断后,也不遵循医嘱,以没时间治病为由,能拖则拖。用药也不能规律服用。正确的方式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及防治措施,早期诊断、及时治疗、规律用药、定期复诊。
误区二 运动过度
许多老年人都会进行晨间锻炼。但这并不适合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。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,天气寒冷,本身就容易引发脑血管痉挛,如老年人过早起床锻炼,剧烈运动,血液会在四肢肌肉分布增多,脑部供血减少,更易诱发脑梗死。所以老年人运动时间不宜过早,程度不宜剧烈,要适度运动。
误区三 认为脑血管病没有先兆症状
很多人认为,脑血管病没有先兆症状,出现了一些症状也不及时就医,或不认为是脑血管病。所以当出现下列表现时,应该警惕脑血管病的可能及时就医。例如:肢体阵发无力、笨拙、沉重或麻木;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;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;双眼向一侧凝视;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;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;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、呕吐;上述症状伴短暂的意识障碍或抽搐。
误区四 重视药物治疗,忽视预防
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忽视脑血管病的综合处理,尤其是忽视预防,十分有害。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,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,而一味追求“特效药”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,长期以来在脑血管病患者中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“疏通血管”的说法,其实并无科学依据。
误区五 用保健品代替正常的预防疾病手段
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,作为子女常给老年人买保健品但保健品,只是治疗的辅助品,不是药物,不能作为唯一的、起主要作用的预防疾病的手段。
误区六 中药没有副作用,西药副作用大
生活中不少患者一看说明书副作用有十几种,就吓得不敢吃药,实际这仅代表“可能性而已”,真正发生几率特别低。而目前不少中药的毒理研究并不充分,使得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看起来不那么“吓人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危险,建议大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,明确药物的副作用,服用药品才更安全。
误区七 降血压越快、越低效果越好
众所周知,高血压病人易发生脑梗死。但是,降血压过快、过低同样易诱发脑梗死。当老年人血管有一定程度的硬化斑块存在时,血压过快地降低会导致远端脑组织灌注不足,反而会脑缺血,导致脑梗死的发生。所以,降血压不宜降得过快、过低,要避免血压波动。
误区八 脑血管病是不可治的
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有两大主要途径:第一就是血管途径,即溶栓治疗;另外目前国内研究的治疗新进展又有所突破,即对侧支循环的开放及微循环改善的新药,对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的保护都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,很多危重脑血管病患者都转危为安,甚至恢复到生活能够自理,一部分患者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。因此,大可不必又回到“悲观论”盛行的过去,应积极尽早地接受治疗。
误区九 脑血管病并非急症
很多人有了肢体麻木、无力,常常不能及时就医,认为休息就能缓解,最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。脑血管病是与心脏病发作一样,应被当作急症处理,在卒中发病后3~6小时内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。因此,有了早期症状,要尽早就医接受治疗。
误区十 脑血管病的治疗只限于医院内治疗
病人出院后要继续治疗。要建立起长期服药的意识,如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、房颤病人抗凝治疗、长期应用降压降糖、稳定斑块、调脂的药物,要重视卒中后康复治疗,定期查颈部彩超、颅内血管(TCD或MRA)情况等。脑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绝不仅限于单一的医院治疗,而是一项综合系统的治疗工程。